商界精英赢利系统
中国EMBA命运变奏曲

十年,是最合适的刻度,度量着时代与每个人的命运。

  十年前,中国第一批EMBA毕业。上溯再十年,中国第一批公派MBA毕业回国。

  1987年冬,这批毕业不到一年的MBA,向时代质问着自己的命运:“我们,38名高级工商管理硕士,虽年纪轻轻,却无用武之地。报国无门,苦恼不堪!”当时《中国青年报》头版头条的《命运备忘录——MBA SOS》,纪录下那个时代对人才的惊人浪费,也承载了无数中国人同他们一样的痛心与无奈。

  转眼十年。另一个时代,另一群人。

  1997年春,陆晓明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EMBA学员,正式告别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。此时,他与EMBA学习同步开始的外企生涯刚刚进入第三年。中欧十年的庆典上,他的身份已从入读EMBA前的外交官、苏州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变为“欧莱雅中国副总裁”。

  二十年前的那批MBA,做梦也不会想到十年之后的陆晓明有这样的自由。从机关到外企,领导会放人?

  那是1987年的中国,计划经济仍施加着最后的影响力。人才没有市场,只有组织安排。来自国企的MBA们也是国有的,确切的说是单位所有。没有“头”点头,就算是当翻译、下车间,也不能走出单位半步。事实证明,还是那篇报道惊动了更高的头,最终一纸允许自由流动的文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。

  就在中国第一批MBA迫不及待的从原单位奔赴特区时,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新来了一位刚毕业的研究生徐少春。越来越开放、越来越市场的深圳,让他很快决定辞职下海。当小平的“南巡”列车从武昌抵达深圳时,他自己的公司开张了,也就是后来的“金蝶”。此后两年,象征计划经济的粮票陆续在各省消失,人才也开始进入市场接受双向选择。

  幸运的是,徐少春和他的中欧EMBA师兄陆晓明,都与第一批MBA遭遇的时代擦肩而过,得以在个体与时代的双向对话中重新发现自己。

  每个时代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。二十年前,人人的命运几乎都被时代接管,中国MBA的先行者靠大声呼救才不致于被时代湮没。十年前,中国开放的步伐出乎想像,市场经济的临界点提前到来。从此,历史的趋势是:命运是每个人的命运,时代是每个人的时代。而包括陆晓明、徐少春在内,我们的十位EMBA主人公,都紧紧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,并且纵身一跃,最大化着这个时代的可能性。

  他们不停的转换跑道、不停的向前。EMBA让他们在命运转折点也不用减速,而且带来更惊人的加速度——其中,既有像陆晓明这样为自己创造成功增量的任仲伦、李宁、李骥、宋文明,也有像徐少春这样扩大成功存量的周成健、陈绍鹏、王佳芬、罗川。

  时代改变着所有想改变的人们。EMBA正是这样一个契机,为经理人从成功迈向成功刷上新的起跑线。这是十个人的改变,也是这个时代的改变。


搜索
精品内训课程
预约试听
是时候开始学习了!
验证码:请输入图中的字符

学管理·找高培·就是靠谱

申请试听